当外资品牌纷纷退出 中国 家电企业的未来不在B端而是C端
慧聪空净新风网 众多外资巨头们相继退出家电C端消费市场的竞争,转向B端商业市场,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未来也要退出这一领域的发展和竞争。至少在未来10年时间里,C端消费市场仍是中国 家电企业的主场。
是继续加码C端消费市场,还是加速转战B端商用市场?岁末年初,中国 家电厂商面对规模化发展的天花板,以及创新驱动的瓶颈,接下来的新跑道又在哪里?是在家电消费业务后,在新能源汽车、机器人自动化,智能物流、智能制造等商用领域寻找新的增长?还是继续深耕家电消费市场?
家电圈认为,不管当前中国 家电企业,特别是行业巨头们的多元化扩张力度有多大、跨界转型的频率有多高,家电消费市场仍然是未来5年、甚至10年,支撑中国企业发展转型的基石和支柱。虽然很多企业都想摆脱家电制造商的传统标签,贴上互联网金融、半导体、机器人、智能制造等新标签。但是,家电消费市场的空间和魅力,仍然是很多企业不可割舍的命脉。
起源:外资企业退出家电消费市场
最近几年来,在中国 家电业,不少行业巨 头的“去家电化”动作和决心都很大。原因则是两个方面:一是传统家电消费市场的增长乏力,规模化扩张遇阻;二是大量欧美外资企业巨 头,陆续退出家电消费市场的竞争。
最近十年来,大量来自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老牌消费电子、电器巨头们,相继退出消费市场竞争,引发全球性的关注和热议;有的企业将家电消费业务转手合作伙伴,比如西门子集团将家电卖给博世集团;有的则或直接清空家电业务不再恋战,比如三洋;有的则是将其出售给中国企业,比如东芝、夏普、飞利浦;有的还陷入“进还是退”的艰难抉择中,迟迟没有给出答案。
可以看到,在这些外资洋巨头们纷纷退出家电消费市场的背后,除了以海尔、美的、格力,以及海信、TCL等中国本土企业的强势崛起,以“大规模、低成本”制造和销售优势,相继在中国,以及全球市场,四面出击、八面引爆。同时,大量外资企业在经历50年,甚至100年的发展后,传统组织架构和运营体系遭遇扩张的瓶颈,在人员激增、组织庞大、成本巨大的背景下,必须要寻找“更高利润、更高门槛、更少对手”的B端市场,来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。
可以说,近年来,大量外资洋企业选择退出家电消费市场的竞争,既是基于企业内部的发展战略转型需要,也是迫于外部的商业和企业竞争压力所致。但是,这并不代表中国家电企业,未来就一定要退出消费市场竞争,从而在其它领域和行业寻找发展机会。
拐点:中国企业主场还在消费市场
对于正处在发展变革中的中国 家电企业,和商家来说,无论是面向商用客户的B端,还得面向家庭用户的C端,都是市场发展的机会和方向。即便是在家电行业,除了直接面向消费市场的C端外,也存在B端的商业企业,比如政府采购、企业采购等专业市场。可以说,商业机会面前,家电厂商凡事皆可以干。
只不过最近一年以来,很多企业对于B端市场和C端市场存在不少误解。其核心原因,除了大量外资企业纷纷退出C端家电消费市场之外,更重要的是家电消费市场的低迷、乏力,以及竞争白热化,导致很多家电厂商过去的“低价格、低成本,广告促销”三板斧失灵了,所以纷纷在C端家电消费市场之外,寻找新能源、医疗、智能制造、智能物流等B端机会。
与此同时,不少家电行业“老司机”总是直观地认为:相对C端要搞定一个个小客户、小用户,一单赚不了三五斗,不如B端市场都是大客户、大采购,一单就是几千万甚至上亿元,利润肥的冒油不说,而且还没有天花板。显然,这只是表面现象。
很多家电厂商没有意识到的是:我们过去30多年应对的都是C端消费市场,都是现金交易,现款现货。即便是政府采购和企业采购,资金周期短,更多是一锤子买卖,周期短效率高;B端商用客户,不只是前期的设计规划,还有方案执行落地,周期长、效率慢,资金回笼考验多。
虽然家电的消费市场竞争激烈,但通过与用户面对面的零距离沟通,还是可以产生并带来更多的商业想象空间;而B端商业市场,更多是单一客户的多样化需求;更为重要的是,家电厂商长期以来习惯了“一锤子买卖”,根本没有应对大型商业企业和工程用户的设计、施工等服务配套能力。这是一个全新的体系,更是一个全新的赛道,却不是家电厂商马上可以突破的领域。
综合各方因素,中国 家电厂商们更应该立足C端消费市场这个大本营,聚合有限资源,夯实根基和基础、补足短板和软肋,提升产品力、服务力,再配合营销力、推广力和执行力。在未来几年一定会在C端消费市场上打开新的商业空间!